首页> 新闻中心> 人文快讯> 正文>
人文系邀请台湾专家开展人文讲座及交流活动
作者: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2月24日 21:45 浏览:

      最近,台湾元智大学中国语言研究所所长、应用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詹海云教授应我院邀请来学院进行中华传统文化讲学及交流活动,受到师生欢迎。

     在人文系及技师学院温州学区全体教师参加的主题为“人文通识与传统文化教育”的交流活动中,詹海云教授与教师们就通识教育教学及文化传统继承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互动。詹教授介绍了通识教育的形成历史及在世界和台湾的发展情况,认为通识教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形成基本的道德规范意识、成为有涵养、有气质、有风度的社会人。他认为,通识教育并不是“通通都识”,还是要把握重点,就像修炼之人所谓打通“任督二脉”,是为了更高的成才成长打下基础。他指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通常不是通过专业进行的,更多的是通过文化兴趣等进行的。通识教育是要培养人追求事业、感受幸福、知人长知己短的意识能力。
     《易经》是一部经历千年历史变换的经典,一直为人们津津称道。是什么魅力使得人们如此乐衷于它?来自台湾元智大学资深教授詹海云,为我院学子讲解了其中之谜。在当天晚上举行的“人文大讲堂”活动中,来自人文系、技师学院温州学区及部分轻工系的学生悉心聆听詹教授对“《易经》的智慧”的详解。
     从古至今,许多人对《易经》都有着独到的见解。胡适曾说:“不能以其中的一、两次巧合来预卜未来,在大量观察下,它们就变得没有意义了”。而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的西方心理学大师荣格,则对《易经》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其中蕴含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倾注了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心血,日久弥新。对此,詹海云教授认为:《易经》作为一部巨大的资料库,其性能和效能无与伦比。它关注人与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争取与自然的和谐;关注人与社会,追求人际关系和谐,如何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尤为重要;关注人与自我,追求更高的人格,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本次人文大讲堂所进行的《易经》智慧讲座对高职的学生来说虽有些深涩难懂,但同学们还是充分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从中感受到人与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
     据了解,本次来我院进行讲学交流的詹海云教授曾师从钱穆先生、戴君仁先生、屈万里先生、王叔岷先生、郑骞先生等国学耆宿。曾为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学士、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教授、交通大学应用艺术研究所教授、交通大学共同科教授、现为台湾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暨中国文学研究所重点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较深的研究,著述甚丰。詹海云教授曾来我院参加首届国际刘基文化学术研讨会。近年来受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十余所高校有学术演讲,反响热烈。


责任编辑:lx 最后编辑:2013-4-15 14:29:21